麻黄附子细辛治银屑病 麻黄附子细辛治银屑病有效吗

2024-10-28 18:27:30  阅读 10 次 评论 0 条

麻黄治皮肤病吗

麻黄可以治疗皮肤病,一般需要配伍其他的中药治疗,比如常用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疗皮肤病湿热型比较经典的方剂。主要出现的皮疹颜色较红,并且出现轻度的糜烂和渗出,伴有小便短赤,大便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皮肤病中药分为如下几大类:解表祛风类,包括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防风、荆芥、白芷、苍耳子等;也包括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银花、连翘、柴胡、杭白菊、葛根、牛蒡子、蝉衣、桑叶、浮萍等。固表祛风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生姜、大枣等。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平喘止咳的功效,对于荨麻疹等皮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白鲜皮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功效,对荨麻疹引起的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地肤子则具有祛风止痒、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于荨麻疹引起的风疹块、皮肤干燥、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根据皮损的形态、颜色、范围及脉象、舌象进行辨证。如辨证为血热证,可通过清热凉血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如犀角地黄汤;如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表现为皮损颜色稍浅,鳞屑较多,脉弱,舌苔淡白,一般辨证为血虚风燥,可通过养血药物进行治疗,如当归饮子。

现将本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向大家简单做以介绍:血热内蕴证 主要证候: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病情分析:寻常型银屑病能治好 意见建议:寻常型牛皮癣中医治疗 养血润燥法。皮疹常见有干燥、脱屑、皲裂、革化等特点,属于燥的牛皮癣患者,应该用当归、地黄、元参、麦冬、白芍、首乌、胡麻仁药物治疗。清热解毒法。皮疹常有红热肿痛的特点,属于热的牛皮癣患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效与作用

1、方中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附子可以温经助阳,以排出邪气,细辛既能帮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辅助附子温经散寒,三药合用既可使外感寒邪从表散去,又能固护人体真阳,缓解里寒症状。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治疗阳虚外感风寒表证的基础方,可在此方基础上添加其它药物,应对不同的病情。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功能是助阳解表,通过传统的煮法实现。具体操作是,将一斗水加热,首先煮麻黄,待水减少到二升时,去除表面浮沫,然后加入细辛和附子,继续煮至剩下三升。煮好后,过滤掉渣滓,将药汁加热至适宜温度,每日分三次服用,通常是通过温水煎煮的方式饮用。

3、方中,麻黄作为君药,以其辛温特性发汗解表;附子则为臣药,辛热以温肾助阳,强化体内的阳气。麻黄能打开皮毛,驱邪外出;附子则提振肾阳,推动邪气到达体表。细辛作为佐药,归肺、肾两经,其芳香气浓,能通达表里,既助麻黄解表,又能激发肾阳,与附子协同作用。

4、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助阳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以鼓邪外出,良药相合,温散寒邪而恢复阳气,共为主药;辅佐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既能珠麻黄发汗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

5、方论指出,麻黄的作用在于发汗以解表,而附子则温经并增强阳气。细辛则在其中起到通透表里,辅助麻黄发挥发汗作用,并协同附子驱散体内的阴寒。因此,此方适用于那些体质阳虚,又遭受风寒侵袭的患者。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3)

麻黄汤不仅对下面的器官有效,对上面的大脑也有作用。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如麻杏石甘汤。用于风水水肿。

麻黄类方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等药物组成。在《金匮要略》中,麻黄类方被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太阳病等疾病的治疗中。这些疾病与杂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伤寒和杂病都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疾病,但它们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不同。

其实麻黄汤是张好方。麻黄汤是古代伤寒病的主方,是一个经典的辛温解表方,它适合于无汗而喘,无汗而身痛者。但今天我不来说治喘治身痛,而说说麻黄汤的拓展使用。减肥 麻黄汤的减肥作用非常好。

是需要经验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天福 麻黄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方义论述,颇具精义,本文着重谈谈本方的临床应用。在内科疾病上的应用 麻黄汤在内科疾病,主要用于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 血证 、痹证、急性肾炎、水肿等。历代医家治疗咳喘多以此方为主。

本文地址:https://www.hnzaozhiji.com/1059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小七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