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有哪些
1、**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 - B6-Trex1-KO模型:通过敲除Trex1,引发cGAS-STING通路激活,用于研究SLE的发病机制和一型干扰素靶点药物。- B6-hBAFF模型:通过过表达人源BAFF,研究B细胞相关疾病和B细胞疗法评估。- Pristane诱导模型:激活免疫反应,广泛用于药物评价。
2、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研究MS的关键桥梁 EAE是一种由特异性致敏的CD4+ T细胞主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在小血管周围引发单核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病理变化与多发性硬化(MS)相似,是研究MS病理过程和机制的重要工具。
3、狗的免疫系统也较为完善,包括IgG、IgM、IgA、IgG1和IgG2。狗在过敏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呼吸道变态反应病的研究中,狗作为模型动物的适用性被广泛认可。狗的免疫系统能够对花粉病、蠕虫感染等做出反应,IgE抗体在这些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4、炎症性肠病(IBD)模型主要包括化学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常见的化学诱导剂有三硝基苯磺酸(TNBS)、恶唑酮(Oxazolone)和葡聚糖硫酸钠(DSS)。其中,TNBS可引起Th-1驱动的免疫应而Oxazolone主要表现为Th-2表型的免疫应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还会引起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变化。
5、SKG小鼠表现出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在常规设施下,自发性RA样关节炎引发滑膜炎、软骨和骨破坏,伴有CD4+T细胞浸润、软骨和骨侵蚀、自身抗体出现和关节外表现。β-葡聚糖或甘露聚糖刺激下,小鼠关节炎加重,出现AS、银屑病类皮肤炎症、RA-ILD和克罗恩病样回肠炎,成为研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想模型。
6、EAE)是一种由CD4+Th1细胞主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起因于对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免疫攻击。在这一过程中,被抗原激活的T细胞突破血脑屏障,触发对自身髓鞘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脑和脊髓的免疫损伤。EAE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MS)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被用作研究MS发病机制的模型。
新一代银屑病药物:靶向以IL-17为代表的炎性细胞因子通路
新一代银屑病药物研发聚焦于靶向炎性细胞因子通路,特别是IL-17和IL-23,以期更精准地治疗这一慢性皮肤病。IL-17由Th17细胞分泌,对银屑病发病起关键作用,而IL-23被认为是其上游调节者。早期治疗药物主要围绕TNF-α展开,但TNF-α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不一,促使研发转向IL-17和IL-23。
IL-17的靶向治疗包括使用抗IL-17A的抗体,如secukinumab和ixekizumab,阻断IL-17RA,如brodalumab单抗,以及抗IL-17A和IL-17F的双特异性抗体bimekizumab和抗IL-17A和TNFα的双抗。
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包括阻断Janus激酶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等。截至2018年7月,国外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奥拉替尼、鲁索利替尼,国内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JAK抑制剂有巴瑞克替尼等药物,具体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验证。
优特克诺阻滞两种细胞因子:IL-17 的上游因子 IL-12 和 IL-23。目前这种药物已经成为检验新的银屑病生物制剂疗效的标尺。银屑病疗效依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75 进行评判;即以 PASI 进行评判,病情获得至少 75% 的缓解。在治疗 12 周时,优特克诺可取得 67% 的 PASI75 缓解。
如何警惕五类药物导致银屑病加重?
临床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药(如心得安、心得宁)、抗疟药物(如氯喹、伯安氯喹)、含金属锂药物(如碳酸锂、醋酸锂)、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心血管药物(如地高辛、胺碘酮)等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使银屑病变得顽固难治。所以合并其他疾病的银屑病患者临床用药时,当避免使用上述药物。
引起牛皮癣的原因分以下几种:免疫功能紊乱有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的血清IgG、IgA、IgE增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IgG抗体;有人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到患者表皮角质层内有抗角质的自身抗体。
治疗银屑病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第一类,外用激素药膏,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比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效果好,价格便宜,容易复发。第二类,外用调节细胞角化的药物,比如卡泊三醇、他卡西醇等,是银屑病的专用药,用之后不容易复发,但是见效慢,价格昂贵。
饮食要禁忌辛辣刺激 不少银屑病患者饮酒,和过多食用上述辛辣食品后,可激发或加剧病情,这些刺激性食品可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利于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不良释放,从而使皮疹加重。因而在饮食上,银屑病患者应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饮酒。
甲氨蝶呤:是有效的银屑病治疗药物,根据疾病的严重性、耐受性、治疗的迫切性和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应用甲氨蝶呤。主要用于红皮病性银屑病、关节病性银屑病、急性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严重影响功能的银屑病,如手掌和足跖、广泛性斑块性银屑病。
由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引起者可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也可用清热凉血的中成药,如银屑颗粒、复方青黛丸等。某些严重的急性滴状银屑病或上述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短期应用 MTX、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
请问小鼠炎症模型具体有哪些?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非特异性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导致结肠发炎,特征在于溃疡和粒细胞浸润。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评估针对相同免疫机制的新药,如新的免疫抑制剂。
小鼠炎症模型有很多种,包括肠炎模型、痛风/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银屑病模型、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等等。集萃药康有人源化修饰以及药物诱导的炎症模型,同时可基于模型提供药效评价的服务,可以百度了解一下。
诱导型关节炎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包括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CIA)、抗胶原抗体诱导的关节炎(CAIA)、酵母聚糖诱导的关节炎(ZIA)以及抗原诱导的关节炎(AIA)等。这些模型通过不同的诱导方式,破坏机体免疫稳态,诱导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胶原,从而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
小鼠银屑病模型构建以及相关机制研究
模型构建选用BALB/c小鼠,年龄6-8周,使用咪喹莫特乳膏作为造模药物。首先,对小鼠进行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随后刮除背部毛发。从第一天开始,每日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面积2 cm×5 cm,剂量逐渐增加至65 mg。
实验设计方面,研究构建了银屑病小鼠模型,通过皮下注射IL-23观察反应。结果显示,ILC足以驱动银屑病对IL-23的反应,表明ILC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ILCs在银屑病炎症反应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密集的转录连续体,表明ILC在银屑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我们还基于B-hIL17A mice构建了银屑病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模型能有效模拟银屑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炎症增加、表皮厚度显著增长等。这一模型为银屑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课题组进一步利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发现表皮细胞特异性敲除FXYD3的小鼠皮肤中,炎症因子IL-IL-1β和趋化因子CXCLCCL20等显著减少,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明显下降,疾病表型显著缓解。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了山奈酚与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显示山奈酚与JAK1结合效果最佳。这表明山奈酚可能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发挥抗银屑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