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桂枝各半汤
1、麻黄桂枝各半汤,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处方】麻黄(去根节)、桂枝、芍药,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杏仁(去皮尖.十个)。【功能主治】伤寒通治。
2、若头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芷以散寒止痛;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窍散寒;若恶心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和胃等。【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
3、【处方】桂枝5克(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功能主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4、处方 桂枝5克(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3 功能主治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5、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5克(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70毫升,半日许服尽。
6、这一条可以看出《伤寒》组方之严谨和精准。面有热色,太阳证仍在。汗出是桂枝汤,不汗是麻黄汤。身痒说明汗已到了皮肤下,只差一点就要出来了。这时候算是汗还是不汗呢?算汗与不汗之间,于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可见经方用药法度之森严,是不可以主观和随意的。
《伤寒论》方剂的分类
四逆散,犹如春风化雨,疏肝解郁,调和气机,对于气郁厥逆的病症,犹如及时雨。五苓散,化气利水,针对水蓄膀胱,其功效无所不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系列,健脾化饮,利水消肿,针对各类水肿,细致入微。真武汤温阳利水,是肾阳虚水邪的克星,其衍生的方剂丰富多样。
《伤寒论》中使用四逆汤类包括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方、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温法则是通过理中汤等,来温补虚寒之体;清法则如栀子豉汤、白虎汤,用于治疗发热或热证;补法则通过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等,来滋养气血。缓消法则如抵挡丸,针对缓证,进行活血化瘀。《伤寒论》中的方剂,经过精心筛选和严谨的组方过程,包含着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
庞龙实战伤寒论六个经典方子包括:太阳病的桂枝汤,太阴病的理中汤,少阳病的柴胡汤,少阴病的四逆汤,以及另外两个根据具体病相而定的基础方子。庞龙老师的《实战伤寒论》是他多年研究和实践《伤寒论》的成果。
治疗宜选用:归脾汤。149.肝血不足的虚烦不得眠证,治疗宜选用:酸枣仁汤。150.脏阴不足,心肝脾失调的脏躁证,治疗宜选用:甘麦大枣汤。以上内容为《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每一条目一段,条目之间换行,保留条目编号,并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润色和语句调整,以提高内容质量。
麻桂各半汤
【功能主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会约》卷四 【处方】桂枝6g,麻黄3g,赤芍9g,杏仁6g,生甘草4g,大枣6g。【功能主治】皮肤瘙痒症。【用法用量】水煎服。
你好,一般情况可采用抗组织胺药物,常用的有:阿托品、普鲁苯辛及氯丙嗪或钙剂,您还可以选择利血平、安洛血等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可以选择荆防汤和麻桂各半汤治疗。
处方中,麻黄、桂枝、白芍等经方药物巧妙搭配,旨在解表散邪,同时兼顾脾肾,如麻桂各半汤,以桂枝汤和麻黄汤为基础,加入苦参、薏苡仁等药物以祛湿。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不仅风团消退,瘙痒减轻,夜尿次数也有所减少,显示出麻桂各半汤在荨麻疹治疗中的显著效果。
刻下症见:四肢厥逆,皮损多为绿豆至黄豆大小,数目多而遍布全身,头面、躯干、四肢、手足均有,色红,鳞屑较多。很少出汗。左脉缓滑,右脉细弱,舌苔白腻略厚。
方法一,荨麻疹的治疗要以消除病因为主,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方法二,中医当中的麻桂各半汤对于治疗荨麻疹这种疾病还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一定要坚持服用。
有些慢性荨麻疹患者有胃肠积热,可以用防风通圣丸处理。常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自身体质弱,容易多汗,用玉屏风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自觉忽冷忽热,运动以后出汗无法忍受,可以用麻桂各半汤,也是治疗慢性荨麻疹很好的方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
1、【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70毫升,半日许服尽。调养如桂枝汤法。
2、处方 桂枝5克(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3 功能主治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3、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5克(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70毫升,半日许服尽。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还用于治疗营卫不和引起的自汗,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此外,桂枝汤及其加减方还被用于治疗奔豚气,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桂枝汤的现代应用也相当广泛,不仅限于治疗外感疾病,还应用于内伤杂病。
2、古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限于治疗外感疾病,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还用于治疗营卫不和引起的自汗,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此外,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气的经典方剂,通过调和阴阳、平冲降逆,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3、摘要:桂枝汤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并收录在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现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其原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其临床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鉴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之疗效确切,所以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一大方。
4、桂枝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其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5、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川桂枝三 生白芍三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按] 大论日:“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这是表证辨证治疗的发源。
2、临床应用汗法,多遵从《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指导原则。笔者曾以汗法治一银屑病10年病史,急性爆发患者,效果良好。 乔某某,男,19岁,2009年4月25日初诊。 因慢性银屑病急性泛发2月余求诊。
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4、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症也不相同。
5、桂枝汤的立法原则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属于汗法,主要功能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的主治对象是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的证候,临床诊断重点包括恶风、发热、汗出和脉浮缓。
6、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果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其实者,散而泻之: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