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四)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端,约距趾内侧爪甲角一分处。此穴主治呕吐、暴泄、癫狂,针灸时,一般针刺1-2分,艾灸2-3壮。隐白穴的“隐”字寓意隐藏,穴名来源于脾经井穴的木属性,脾土生金,金气在穴中上升,故名隐白,对于急症如暴泄、呕吐等,可刺激此穴以镇摄。
【答案】:A B项,少海为手少阴心经的腧穴;C项,小海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D项,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E项,气海穴为任脉的腧穴。
足太阴脾经腧穴 本经腧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主要分布在足大趾、内踝前、下肢内侧中部(内踝上8寸以下)及前部(内踝上8寸以上)、腹部第3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第1侧线(前正中线旁开6寸)、侧胸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十二井穴
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道均坐落于手指头或脚趾的尾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是指在经络流注层面仿佛流水刚开始的源泉一样。“井”为地底出泉;描述脉气浅小。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十二经井穴的定义:人体主要有十二条正经,它们分别对应着五脏六腑,因此每一条经脉都非常重要。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井穴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大家都知道,身体关键有十二条经脉,这种经脉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便是“十二井穴”。井穴是针炙疗法中常见的穴道,对调整身体健康拥有非常关键的功效。十二井穴即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上下共十二穴。井穴的界定:古代人将经络比成江河,血液便如河流一样流荡在其中。
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有清心泄热、开窍苏厥作用。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
足太阴脾经经穴简介
1、府舍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作用为健脾理气,疏肝止痛。主治疝气,腹痛等。腹结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于下腹部,大横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其作用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理气降逆。主治绕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疝气等病症。
2、止至第六肋腋中线处之大包穴。足太阴脾经腧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特定穴 原穴 太白 络穴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3、足太阴脾经,始于足部,起于大趾末端的隐白穴,沿着趾内侧的赤白肉际,经过第一跖趾关节后,向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肚至胫骨后侧,与足厥阴经相交,经过膝股部内侧,并深入腹部。此经脉与脾脏紧密相连,同时联络胃部,向上穿过横膈,触及咽部两侧,并与舌根相连,分布于舌下。
4、足太阴脾经始于足部大拇指内侧端,靠近指甲根部,名为隐白穴。此穴位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合穴:大都穴 脾经的合穴是大都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上约四横指处。按摩大都穴有助于补益脾胃,缓解腹痛和腹泻。输穴: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脾经的输穴,位于小腿内侧,脚踝尖上约三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