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是用什么药
1、耿氏用轻粉加蒜泥进行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一次即可见效,效果稳定。龚氏用雄黄等药物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高达993%。刘氏在三伏天使用天灸饼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820%。朱氏的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理想,杨氏的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孕症也有良好效果。
2、三九天灸疗法以冬至为“初九”,每隔九天为“二九”、“三九”。在全年最冷的日子里,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辛温药物,以补益肺气、健脾温肾。这种疗法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使阴阳平衡。
3、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 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 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
4、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5、三伏天灸是“冬病夏治”,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三九天灸是在天气最寒冷时起加强治疗作用。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各种关节痛(缓解关节肌肉痉挛、疼痛)等。禁忌人群:孕妇,恶性肿瘤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2岁以下慎用。
6、天炙疗法是中医时间治疗学的一种方法,根据中医的“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理论,选用辛温驱寒,逐痰平喘,走窜通经的药物外贴于特定经络穴位,能驱除痼疾,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
民间偏方:天灸新用的制作方法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温灸器是一种特制的灸疗仪,操作时将艾绒放于温灸器内点燃,然后对准穴位施灸,可防止艾绒脱落烫伤皮肤。 天灸是用白芥子、毛斑蝥蒜泥等天然 *** 性药物敷贴于体表,使局部发泡的一种灸法。至于“节气灸”或曰“三伏灸”,则与如今的“冬病夏治”有关。
红豆粥 材料:红豆、大米。做法:红豆提前洗净,用清水泡发;大米洗净备用,泡发的红豆先用清水煮开,然后加进大米煮熟即可食用。
天灸主要种类
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