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辨治
1、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中医称“黄水疮”、“脓窠疮”。 脓疱疮的临床表现有:多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 寻常型脓疱疮皮损为粟粒至黄豆大红斑,表面有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疱壁薄,周围有红晕,破裂后形成糜烂面,上面覆蜜黄色痂。
2、深脓疱疮亦称臁疮,初发为炎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疮,炎症不断加剧,脓疮破溃,向下破坏深部组织,形成小溃疡。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蛎壳,脱痂后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自觉痒痛,多见于小腿,亦可见于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自身传染,治疗同寻常性脓疱疮。
3、建议:掌拓脓疱病中医辨证分为热毒和湿热两型。1.热毒型 夏季发病,肌肤水疱或脓疱,四周绕以红晕,脓疱溃破溢脓,结痂,邻近淋巴结肿痛,伴发热,溲赤便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可用:犀角化毒丸、五福化毒丸等。
4、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脓疱疮,疱壁比较厚,破溃干燥后留下浅黄色厚厚的脓痂。治疗: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主要依赖于抗生素,全身用药有可以给予磺胺类药物。局部用药可以用一些软膏,比如新霉素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具体要遵循医嘱。中医根据辨证疗法,选择一些中药等。
5、局部治疗 应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对水疱或脓疱可抽出脓液后外用10%硫黄炉甘石洗剂、2%莫匹罗星等抗菌药物。脓疱疮泥膏外用,疗效显著。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暑湿热蕴证:治法:解毒清暑热除湿。
6、中医辨证该病为湿热蕴结肌肤,湿则渗液,热盛肉腐生疱,皮肤瘙痒,而苦参等中药的功能为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祛风止痒、润肤止痛。 掌跖脓疱病主要由于脾虚生湿,湿热内蕴,或外感湿热邪毒,以致邪毒循经外越蕴于掌跖而发。另有部分金属过敏体质者,亦可发生此病。
足癣简介
足癣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患者的脚盆、浴盆、拖鞋和毛巾等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公共浴池、游泳池、旅馆等是重要的传播场所。足癣除传染他人外,可通过搔抓自身传染至身体其他部位,故足癣常是皮肤癣菌病的根源。因此,足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应重点防治。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
角化过度型脚气,临床表现为足跟、足跖或足缘皮肤粗厚,皮肤纹理增宽加深,易发生皲裂,可因皲裂致出血及疼痛。皮疹冬季加重。
古风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语言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
疾病概述 手足癣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发生于足和(或)手部的皮肤癣疾。由致病性丝状真菌感染引起,足癣较手癣更为常见。临床可分为角化型、水疱型、丘疹鳞型和体癣型等数种,也可混合出现。本病有传染倾向,其发生与密切接触患者的手足部位和用品,如拖鞋、浴盆、拭脚布等有很大关系。
手上长白色小浓泡大约快2年了,症状为白色小脓泡,慢慢变破裂后呈现小孔状...
1、免疫抑制剂类药、副作用很大,用后会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多毛,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使人体发胖.产生骨质疏松,推荐使用中药浴治疗,中药浴治疗牛皮癣可以说是目前效果最好、最安全的方法了。
2、指导意见:手足出汗、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抑郁等均为汗疱疹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可以口服西替利嗪片或地恒赛等抗过敏的药物,配合外用艾洛松、卤米松等激素药膏。
3、问题分析: 你好。你的这个情况是得了汗疱疹。汗疱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手掌长水泡,还有浓水流出来。透明的,把水泡弄破里面的水很浓,有时候还有黄水。而且手掌还会脱皮,干燥。多的时候,整个手面都是,把水泡弄破,水流后留下的就是一个个小洞洞。
4、发病原因是由于表皮鲜菌、毛癣菌或足趾毛癣菌侵犯趾。红色毛癣菌抵抗力强,不易控制,与卫气津液博结。聚而不散,导致皮肤干燥湿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