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证
【答案】:A 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四逆是证候,四肢逆冷。正常情况下四肢常温;病人四肢冰冷,就是通往四肢的阳气被阻隔,所以发冷。气不行为气逆。四肢气不行为四逆。四逆汤之四逆是阳气衰微所致,属虚。四逆散之四逆是气滞所致,属实。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包括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方剂出处:四逆汤,出自汉·汉仲景《伤寒论》。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散证:人体本无阳气不足,只不过是阳气不能得到输布,而出现的四肢不温。四逆汤证:人体阳气不足,而出现的四肢不温。形象的说,比如想买东西,一个是钱袋里有钱,但是袋口被封住了拿不出。一个是钱袋里根本没钱。
用途不同:四逆汤用于休克、腹泻、阳虚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症和食管痉挛性狭窄等。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清_,里寒外热,手足厥逆等。服用方法不同:四逆汤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三次。通脉四逆汤需要去滓,分温再服。
【答案】:C 四逆汤功效为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当归四逆汤可以经常喝吗?
四逆汤是一种补肾的汤,一般来说四逆汤可以喝3到5个月,具体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这种汤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喝,并没有一定要坚持多久。但是这种汤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上火的,因此不要觉得吃得越多越好,如果是因为肾虚或者去寒气可以适当多喝些。
当归四逆汤的服用方法如下:每日需用水煎煮一次,建议在经期前3天开始服用,直至头痛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时停止。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需要服用5-6剂,建议连续服用3个完整的月经周期后,观察其治疗效果。此汤剂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其能和煦厥阴经,驱散体内的寒邪,并调和营卫之气,从而促进阳气的畅通。
不可以经常喝。你若是血虚寒厥证可以喝,但要随时根据舌脉症状加减用药。
方药组成主要是,当归(12克)、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各家论述
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
《伤寒贯珠集》强调手足厥寒,脉微欲绝是阳虚,宜用四逆汤。对于血虚寒凉的情况,当归四逆汤补血温经,桂枝、细辛温通经络,通草则助于通脉。若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散寒,清酒则能润经暖脉,消除长期积寒。《伤寒方论》认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代表经络和气血皆虚,当归四逆汤适用。
联系上条,当归四逆汤应该是肝经有寒,如果患者内有久寒,出现呕吐,胃疼,就要加上吴茱萸生姜。这里不用附子干姜,是因为虽然都是寒证,但是经的特点不同:少阴以阳虚为主,是水中火不足,可以用干燥的药物干姜附子;厥阴是体阴用阳的脏,怕燥药劫阴,虽然有久寒,也只能用吴茱萸生姜。
值得一提的是,当归四逆汤还有两个变体,分别是《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它们都是基于此基础方进行的适度增补和调整。临床上,当归四逆汤适用于手足厥寒、舌色淡白、脉象细弱接近消失等症状,这是其辨证应用的关键要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源自古代经典医书《伤寒论》,这是一剂具有丰富药效的方剂。[1]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通草30克,桂枝45克(去皮),细辛45克,生姜125克(切细),吴茱萸140克,以及大枣25枚(剖开)。这些药材的精心组合,体现了中医的严谨和独特性。
【功能主治】养血通络,散寒降逆。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谈苔白,脉细欲绝,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者。【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清酒4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简介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处方】当归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炙) 通草3克 桂枝9克(去皮) 细辛5克 生姜15克(切) 吴茱萸5克 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养血通络,散寒降逆。
2、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这是一剂源自古代经典《伤寒论》的神奇药方,专为调理肝胃虚寒而生。 它的配方独特,由温和的吴茱萸、补益的大枣、人参和驱寒的生姜联手,共同奏出温中补虚的美妙旋律。
4、四逆汤(《千金》卷二十)、吴茱萸散(《圣惠》卷四十七)、四逆茱萸汤、吴茱萸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注解伤寒论》卷十)、四逆萸姜汤(《杏苑》卷七)。 方歌:当归四逆桂志芍,细辛甘草木通枣,内有大寒加姜茱,养血通络寒逆消。
5、联系上条,当归四逆汤应该是肝经有寒,如果患者内有久寒,出现呕吐,胃疼,就要加上吴茱萸生姜。这里不用附子干姜,是因为虽然都是寒证,但是经的特点不同:少阴以阳虚为主,是水中火不足,可以用干燥的药物干姜附子;厥阴是体阴用阳的脏,怕燥药劫阴,虽然有久寒,也只能用吴茱萸生姜。
6、【方论】方中当归既能养血,又能和血养血为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内疏厥阴,调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为使。诸药合用,有温养经脉,通畅血行之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1、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2、)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这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
3、除中是《伤寒论》中的古病名。指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突然出现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为假神的一种表现,症属病危。《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4、除中 病名。胃气败绝,本当不能食,而反能食之证。多因病情进展或误治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5、条文: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译注:阳明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申(15~17点)至戍(19~21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这是根据临床经验,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有日晡发热的症状,指每至下午3时至5时左右体温升高、热势加重的表现。
当归四逆汤医案两则
1、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是治疗血虚寒凝证的经典方。一般认为本方是治疗冻疮的专方,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冻疮、下肢关节疼痛多例,效果满意,经得起重复验证。 案一:膝关节疼痛验案 患者仇某,男,40岁。2009年12月18日初诊。
2、当归四逆汤治早期雷诺氏病:此病病机属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四末,寒邪外袭,血脉凝滞所致。当用温阳活血,祛寒通散之法,当归四逆汤颇为适合。用本方治疗两例,1例用原方加艾叶、红花,服30余剂痊愈;1例服18剂痊愈。均经随访未见复发。 当归四逆汤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组1O例。
3、寒阻心脉证以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为主症。治以辛温散寒,宣通胸阳。常用方剂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物:桂枝、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4、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细辛15克,木通、制草乌各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